展覽介紹

內蒙古地域遼闊、文化多元,孕育出獨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,展現草原民族深厚的生活智慧與美學傳統。「匠心傳承——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展」精選蒙古族服飾、頭飾、刺繡、珠繡;蒙古族琺瑯工藝、馬具、拉絃樂器、蒙古族銀銅器製作技藝;和林格爾剪紙、內畫、瑪瑙雕刻等代表性項目,結合圖像與實物展示,期能帶領觀眾感受來自草原的非遺生命力。

 

精選展品介紹

蒙古族頭飾

蒙古族婦女頭飾是傳統服飾中最具華麗與象徵性的部分,常見於祭祀、婚禮等重大場合,展現身份與地域特色。其製作工藝可追溯至青銅器時代,並在匈奴、鮮卑等古代遊牧民族中留有實物遺跡。頭飾材質多樣,常以金、銀、蜯、珊瑚、松石、翡翠、水晶、瑪瑙與珍珠等珍貴材料製成。因地區、年齡與身分而異佩戴,展現蒙古族多樣而細緻的文化傳承。,展現蒙古族多樣而細緻的文化傳承。

 

蒙古族服飾

蒙古族文化藝術成就最集中、最經典的體現,具有獨特草原風格與民族精神。服飾以蒙古袍為主,包括長袍、腰帶、靴子與首飾等,因地域與氣候差異而風格各異。長袍寬大、袖長,男女皆著不開衩,便於騎乘與遊牧生活。冬季多穿皮衣或棉布、綢緞面料,夏季則多為布質服裝。色彩上喜用紅綠綢帶點綴,風格雍容而典雅,體現蒙古族對生活與美的細膩追求。體現蒙古族對生活與美的細膩追求。

 

蒙古族馬具製作技藝

大陸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」(2008)

蒙古族被譽為「馬背民族」,長期生活中發展出精湛的馬具製作技藝,包括馬鞍、籠頭、馬鞭、褡褳與車馬具等。此技藝融合木工、金屬、刺繡與皮件編織等多種工藝,製作精細、材料講究,兼具實用性與裝飾性,展現蒙古族獨特的審美與文化特色,具有高度工藝與文化研究價值。

 

拉絃樂器製作技藝

大陸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」(2011)

蒙古族拉絃樂器包括馬頭琴、潮爾與四胡,而以馬頭琴為代表性樂器。馬頭琴因琴杆上端雕有馬頭而得名,琴桿細長,音箱呈梯形,常見於獨奏、合奏和協奏等;潮爾音色悠揚,構造獨特;四胡則為說唱藝術常用伴奏樂器。此項製作技藝兼具歷史、人文、藝術與經濟價值,展現蒙古族深厚的音樂文化底蘊。

蒙古文書法

大陸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」(2014)

已有八百多年歷史,是蒙古族創造自己文字後慢慢發展而來,傳承完整書法形式,書體涵蓋楷書、行書、草書等,以蒙古文字為形,講究筆法輕重與佈局美感。其「豎立」的獨特書寫形式、「有頭有尾」的構形特徵,具有立體形象的書法特徵,成為一種民族風格的藝術門類,具有傳承與保護、學術研究、推廣普及、收藏等價值。

珠繡

內蒙古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(2018)

蒙古族珠繡起源於唐朝,鼎盛於明清,具有鮮明的蒙古族文化特徵,雖然部分核心技藝瀕臨失傳,但仍有一些工藝沿用至今。特別是在蒙古族婦女的頭飾和服飾上,採用紅珊瑚、瑪瑙、綠松石、玉石等原料手工縫製,儘管只是局部裝飾,但依然能窺見蒙古族珠繡的華美造型與精湛工藝。

 

銀銅器製作及鎏金技藝

大陸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」(2021)

銀銅器製作及鎏金技藝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,其製作技藝複雜,需經過打製、細掐、黏焊、鑲嵌等工序。圖案紋飾以狩獵、騎射、花草動物等草原元素為主,器形多以遊牧民族生活器具為原型,體現了草原民族豪放、粗獷的文化風格與特色。

烏拉特刺繡

內蒙古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(2018)

烏拉特蒙古族服飾、佩飾上都有精美的刺繡圖案裝飾,如蒙古袍袍領、袍襟、袍邊,摔跤服、靴子、荷包、褡褳、蒙古包的門簾、墊子、駝鞍、馬鞍等。圖案有犄紋、五畜、卷草紋、萬字、壽字、龍鳳、方勝、葫蘆、雲紋、火紋、盤長等,具民族特色,紋樣極豐富,刺繡色彩燦若雲霞。

和林格爾剪紙

大陸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」(2008)

和林格爾剪紙是中國北方剪紙最具代表性的剪紙文化遺存之一,在表現上多用陰剪,具有陰山岩畫獨特的「影繪」藝術特質而聞名海內外,內部刻劃也極盡簡約,呈現出一種古拙渾厚、精雅別緻的鮮明個性,被學界譽為「農耕與圖騰歷史文化的活化石」。 

 

內畫

內蒙古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(2018)

內畫鼻煙壺是一種集書法、繪畫與製壺工藝於一身的藝術品,清末時逐漸發展為中國獨特的內畫藝術。藝術家以特製勾筆在透明或半透明經過磨砂的壺內壁上反向作畫,繪以人物、禽獸、花卉以及書法等,被國外藝術家譽為「集中國多種工藝之大成」的藝術品。

 

蒙古族刺繡

蒙古族刺繡是融合實用與藝術的民族工藝,歷經長久生活累積與文化傳承,由蒙古婦女世代相傳。其特色在於不僅繡於綢緞等軟質布料上,更要運用駝絨線、牛筋等,在羊毛氈、皮靴等硬質表面料上展現針法工藝。蒙古刺繡講求大面積貼花、針法粗獷勻稱、色彩對比強烈,圖案常見花草、鳥獸、雲紋與水波,充滿生命力與民族象徵。

 

瑪瑙雕刻技藝

內蒙古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(2025)

滿洲里地區盛產瑪瑙玉石質地堅硬,莫氏硬度達7至8級,具有保持潤澤、不褪色、色彩鮮艷等特性。此技藝製作過程繁複,包括切割、打磨、雕刻、拋光等多道工序,耗時且需高度技藝。雕刻者必須具備深厚美術基礎、良好審美能力及嫻熟操作技巧,方能創作出上乘的瑪瑙藝術作品。

精選傳承人介紹

(可左右滑動看更多介紹)

包文學 / 蒙古族

蒙古族馬具製作技藝

大陸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」
蒙古族馬具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

擔任內蒙古馬具製作技藝傳承者協會副會長等職務,2012年畢業於內蒙古民族學院美術系,同年成立工作室,後拓展傳習館。他致力於蒙古族馬具技藝的傳承,長期開展體驗課程、參與非遺展覽等活動。2023年其作品獲「興安嶺上興安盟首屆非遺文創設計大賽」金獎。




 

段建珺 / 漢族

和林格爾剪紙

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」中國剪紙(和林格爾剪紙)
大陸「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」

中國剪紙藝術大師、草原大寫意剪紙藝術創立者。1978年起傳承剪紙,長期深入民間,讓數以十萬計瀕臨失傳的古老中國剪紙紋樣得以傳承重生。其作品獲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「山花獎」、內蒙古自治區藝術創作最高獎「薩日納」獎等,個人獲中國首屆「十大神剪」、中國剪紙德藝雙馨藝術家等榮譽,剪紙作品被中國國家博物館、中國剪紙藝術館等機構收藏。

 

李忠強 / 漢族

銀銅器製作及鎏金技藝

內蒙古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
銀銅器製作及鎏金技藝傳承人

高級工藝美術師,享有內蒙古工藝美術大師的稱號,擔任內蒙古工藝美術協會常務理事、呼和浩特非遺保護促進會常務理事、內蒙古農業大學職業技術學院工藝美術專業客座教授等職務。1994年,他進入內蒙古外貿工藝品廠實習,開啟銀銅器製作及鎏金技藝工藝學習之路。2004年,他組建眾合泰工藝品店,專注傳統銀銅器製作及鎏金技藝工藝加工製作,還參與眾多博物館文物修復與複製工作,其作品多次榮獲省市級獎項,如2013年獲「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」金獎等。

 

莫德樂圖 / 蒙古族

拉絃樂器製作技藝

大陸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」
蒙古族拉絃樂器製作工藝代表性傳承人

大陸「國家藝術基金」資助人才、中國馬頭琴學會會員、內蒙古工藝美術協會常務理事、內蒙古首屆拉絃樂器培訓班授課教師、「蘇和的白馬」創始人。2001年,師從蒙古族馬頭琴大師齊寶力高。2004年開辦了莫德勒圖馬頭琴製作工藝工作室。2014年註冊了商標——蘇和的白馬馬頭琴公司。「蘇和的白馬」所製作的馬頭琴名揚內蒙古,遠銷大陸各個省市,馬頭琴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關注。「蘇和的白馬」所製作的馬頭琴名揚內蒙古,遠銷大陸各個省市,馬頭琴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關注。

 

索日古格 / 達斡爾族

珠繡

內蒙古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
蒙古族珠繡代表性傳承人

品牌「吉雅其」創始人之一,品牌設計師、呼和浩特市女企業家協會會員。2005年畢業於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美術系,2013年與妹妹其勒木格一同創立吉雅其原創服飾品牌,主要負責品牌成衣系列的設計研發以及店面運營工作。在她看來「吉雅其」理念源於自然和廣闊草原,代表著自然、灑脫、有著自身個性特質的現代女性,它將漫步於都市每個視角,為大家創造福音

 

 

娜仁高娃 / 蒙古族

烏拉特刺繡

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
烏拉特刺繡代表性傳承人

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,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,中國少數民族用品協會會員,內蒙古指間藝文化產業有限公司創始人,巴彥淖爾市工藝美術大師。多年來,憑藉精湛技藝與創新精神致力於傳承與推廣傳統工藝,擔任內蒙古自治區文化館、展覽館傳統工藝館駐館教師,以師者身份將非遺技藝傳遞給更多人,為傳統工藝的保護與發展貢獻力量。

 

 

尹玲玲 / 漢族

瑪瑙雕刻

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
瑪瑙石雕刻技藝代表性傳承人

中國工藝美術大師、「蘭雕瑪瑙」品牌創始人,現任滿洲里俄語職業學院「美育大課堂」教授。2021年至2024年,多項作品分別在「中國特色旅遊商品」大賽中獲獎。尹玲玲善於把石雕和金銀、皮革、布料等材料巧妙地結合,使藝術性和生活實用性完美結合,展示出別具一格的藝術風格,她的作品題材廣泛,深受各界人士的好評。

 

張俊珍 / 漢族

內畫

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
內畫項目代表性傳承人

內蒙古自治區工藝美術大師,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,包頭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,青山區民間文藝協會副主席;從事內畫技藝已二十多年,作品多次在區內外獲獎,以內畫肖像最為拿手,兼攻山水、花鳥等其他內畫題材,有山水《晨曦》、山水《陰山古刹》、肖像作品《烏蘭夫》等代表作。山水《陰山古刹》、肖像作品《烏蘭夫》等代表作。